康俊勇博士、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廈門大學“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二級學科工科博士點學術帶頭人、“凝聚態物理”國家重點學科主要學術帶頭人。長期從事化合物半導體晶體生長及其特性表征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培養研究生60余人,所指導的10多篇博士論文中,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提名全國優秀博士論文1篇,福建省優秀博士論文獎一等獎3篇等;帶領學生先后獲得2017年國際第三代半導體創新創業大賽廈門賽區團隊第一名、2019全國移動互聯創新大賽福建賽區一等獎等,榮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廈門市優秀教師”、“寶鋼優秀教師獎”、“盧嘉錫優秀導師獎”等稱號?! ?/span>
主持過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和重點項目等數十項研究。先后研發了首臺強磁場晶體生長、納米級空間分辨率應變和電荷測試、原位納米結構綜合測試等設備。在高Al組分AlGaN量子結構等設計與生長及其深紫外表面等離子激元光源研發方面,取得了系列開拓性成果,被同行稱為“表面等離子激元深紫外光子學研究第一人”。在新型太陽能電池研發方面,首次將寬帶隙半導體調制到對太陽光中紅外線有效吸收,該成果2012年以“廈大研發新型太陽能光伏電池”名稱被列入最新十二大太陽能光伏電池新技術。在低維晶格及其耦合誘導的半導體新功能及其應用方面,取得多項重要的研究進展,獲得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先后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Laser Photonics & Reviews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0余篇,他引約4500次;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0余項;部分成果完成了向重要企業的技術轉讓,并實現產品產業化,年產值十多億元,部分產品在國家航空航天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榮獲國家政府特殊津貼、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廈門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
先后建立了超高真空、極低溫、強磁場、晶體生長及原位綜合測量等實驗條件;建立了福建省半導體材料及應用重點實驗室、半導體微納光電子材料與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被譽為“廈門大學實驗物理奠基人”。榮獲“福建省先進工作者”、“廈門市勞動模范”等稱號。同時,推動了國家半導體照明產業化基地(廈門)的建設工作,牽頭與行業龍頭企業等創建了福建省半導體光電材料及其高效轉換器件協同創新中心,為廈門成為國家乃至世界的半導體產業重鎮做出重要貢獻,榮獲“廈門市科技創新杰出人才”。
研究領域:凝聚態物理、半導體材料物理、表面和界面物理、量子結構材料物理、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大功率LED、深紫外LED、新型太陽能電池